当前位置: 首页 >> >> 正文


贫富都作等闲看

来源于: 民进中山市委会
 
2012年10月31日
 
 
  有云道: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一个人,不管是居庙堂之高,还是处江湖之远,都难免遇到“贫富”问题。孔子也一样。何况孔子不是圣,只是人,一个出身卑贱,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;一个好古敏求,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传递古代文化,教人阅读经典的人……。在《论语》里,孔子提到“富”有17次、“贫”有9次、“利”有11次、“穷”4次。孔子是教人如看待贫富的呢?
  如何处贫----安之、乐之、去之
  圣人故事,少不了蒙难,唐僧取经,历九九八十一难,饿肚子是家常便饭。孔子周游列国,在陈绝粮,随行者晕的晕,病的病,泄气的泄气,沮丧的沮丧,几乎都走不动了。子路愤愤不平,问孔子说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孔子回答说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。其意是说,君子小人都有穷困之时,区别在于君子固守其穷,虽困顿却能守住自己的本心,无所怨悔。而小人穷则丧失原则,放纵自己,那些坏事,偷鸡摸狗,厚颜无耻的事都做得出来。这就是君子小人的区别!面对贫困,则安,不怨天,不尤人,无怨无悔,安然处之,独善其身,惟有固守其穷,不滥思滥行,安然以处,才能保持平和的道心,君子穷,也要穷得有风度。孔子也说“贫而无怨难,富而无骄易”(《宪问》)。处贫而“安之”已经难能可贵,然而在圣人看来还不够,还应该进而“乐之”。子贡问孔子说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如何?”孔子回答说:“可也,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贫,而“乐之”,较之于“安之”“无谄”则是更高的境界。孔子认为,真正的君子,是乐天知命、安贫乐道,贫穷还能够快乐,富贵还能够好礼。在孔子学生中,惟有颜回达到这一境界,故此,孔子对颜回赞赏有加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这种谋道不谋食,忧道不忧贫的安贫乐道的生命境界被后人誉为“孔颜之乐”。其乐,非乐其贫,而是乐其道,超乎于贫,忘乎于贫,这是圣人的境界,至善至高的境界。还有一句《述而》篇里的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都是写了乐天知命,知足常乐,安详自在。中国历史上真正在生活境界上得了孔子道的人,真正地、深刻地领悟了孔子精神的就是陶渊明,一篇《归去来兮》把对孔子“饭疏食,饮水,乐在其中”的精神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。但孔子不是个出世的人,他是入世的,他有着强烈的家国天下关怀,贫而“乐之”是就生命境界而言,是针对士君子的高要求,对广大民众而言,贫穷毕竟不是什么好事,因而主张对贫穷应该“去之”,即要消除它。“安之”是固守自律,“乐之”是生命境界,“去之”则是社会理想。追求富贵乃是人之常情,儒家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理想并不是人人安贫、乐贫,而是要消除贫困,实现“老有所终、壮有所用、幼有所长、鳏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”的人人衣食无忧的理想目标。
  如何为富-----有道、无骄、好礼
  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”,财富、地位都是人所想要的,不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得到钱财、地位,即使得到了,我也不会接受的。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。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在孔子看来,求取富贵是人的正当愿望,但不能为了富贵就不讲原则,不择手段,贫困的生活是不会毁灭一个人的人格的,但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则是不应该享受的,是可以扭曲一个人的人格的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从事不同的职业,但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要我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,以国家的利益为最大得益,富贵取信于人,取信于社会,这种富贵是高尚的。但富者由于有了财富的凭籍,私欲膨胀,很可能恃财傲物,肆意妄为,甚而为非作歹。这种为富不仁骄肆狂悖之徒并不鲜见,勾结贪官污吏进行钱权交易者有之;染指黑社会势力者有之;强买强卖,巧取豪夺者有之;颐指气使扰乱朝纲者有之。所以,为富者如不善处富,不节制私欲,就很容易骄肆狂悖,为非作歹,祸乱社会。所以《论语》里说得好:要“富而无骄”“富而好礼”为富者秉持敬畏之心,怀仁义之德,灭贪欲之念,乐善好施,积善成德。富贵了自己还要兼济天下。最后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社会---共同富裕。“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”,这样贫富差距小,社会公平,国家安全。人与人之间和谐,社会就和谐了。
  古人说,“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其实,衣食足了,也未必知荣辱。让我们还是多多记住孔子的这些话吧“贫而乐”,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。
 
发布日期:2012-10-31 民进北中支部副主任  雷晓琴
 
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


 
主办: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